本网讯(通讯员赵相勇 王奎阳)针对让人眼花缭乱的海量“警情”,一边是警方疲于奔命,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边是群众期待蛮高,满意度却低位徘徊......如何改变这种窘状,成为公安机关一直费解的解的难题。“公安不是万能的,一定要改变大包大揽,为‘警情’找对‘家门’分准‘婆家’”南部县警方从物流分拣得到了启发,决心为通过“警情”“分家”来破解这道难题。
建制,明确“谁主管”。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权限。县委、县政府两办出台了南委办发(2017)8号《关于建立南部县应急指挥中心的通知》文件,将南部县应急指挥中心设立于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为应急成员单位设立24个座席联动办公。全县成立以县长任爱民任组长、县政法委书记王洪波、副县长、公安局长吴宗学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县应急指挥中心工作领导小组,行使决策指挥、调度应急力量、调用装备、检查督导等权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由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指挥中心主任赵晟兼任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明晰部门职责,推进整体联动。按照部门单位的职能分工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总体明确了应急指挥中心的牵头组织、统筹协调、联动指挥、督导考核等工作职责;具体明确了应急成员单位的落实应急指令、参与应急处置、畅通信息报送等共同职责;分别明确了县应急办、县公安局、县目督办等26个应急成员单位参与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以及日常非紧急报警求助事项的分工处置等特定职责,推动建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规范运行模式,保证有序运转。县应急指挥中心按照“平战结合”和“分级分类”处置的原则,分为常态运行模式和战时运行模式两种。对量大而广的日常救援求助报警和不需要启动县政府应急预案的事件,启动常态运行模式,即分别由各职能单位按照本部门职责分工和值班值守要求处置,一般按照接警、通知、处置、反馈等环节进行。对需要启动县政府应急预案的较大以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启动战时运行模式,由县应急指挥中心迅速调集相关应急成员单位入驻集中办公,统一调度指挥,一般按照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协调、扩大应急、应急结束等环节进行。
搭台,明确“谁主分”。“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势在必行”副县长、县公安局长吴宗学向笔者介绍了该县的“三主”招法。政府主导,搭建舞台。由县政府办牵头主导,在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建立全县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全县社会视频资源,施行110非警情与24365市民生活服务中心的分流对接,规范建立110非警情的社会联动处置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的社会应急联动处置机制,促进社会服务联动体系建设。公安主牵,精心谋划。县公安局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全方位地认真谋划,代县政府草拟了关于建立南部县应急指挥中心的通知及应急联动考核办法、关于在全县施行110非警务报警与24365市民生活服务中心分流对接的通知等文件,代县综治委草拟了关于全面整合社会视频资源工作的方案,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和县综治委审定签发县级相关部门。部门主动,协调配合。南部县公安局通过多次与县委、县政府办、县纪委24365市民生活服务中心协调沟通,并以县两办名义制发了南委办(2017)82号文件《关于在全县施行110非警务报警与24365中心分流对接的通知》,通过“一键转接”和“三方通话”的信息技术以及规范的处置流程,成功实现110非警情与24365市民生活服务中心的分流对接。
整合,破解“资源荒”。整合社会视频资源,为指挥调度提供科技支撑。按照“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的要求,县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全县各类视频资源,促进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为视频调度指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以县委综治委名义制发了南综治委(2017)12号文件《关于印发〈全面整合社会视频资源工作方案〉的通知》,将政府出资建立的城市公共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及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自建的各类视频监控信息,通过具有资质的安防保安综合服务公司根据内保条例及相关文件要求,采取直接接入法、间接接入法、信息采集法、安防公司接入法等,接入县级公安机关城市视频监控与报警联网平台。同时,明确了县公安局、安监局、住建局等10个部门及各乡镇的资源整合牵头责任。目前整合雪亮工程、网吧、门市的视频监控点位158个。整合部门行业信息资源,为联动处置提供信息支撑。将全县政府公共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信息,统一整合至24365市民服务中心,为联动相关部门和行业快速处置各类非警情求助和服务需求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
分流,破解“‘警情’谜”。依托两个平台,畅通专用指挥通道。县应急指挥中心将110报警服务台和县政府24365市民生活服务平台作为应急指挥的专用指挥平台。县应急指挥中心对属公安职责范围内且需要公安机关牵头处置的突发事件,依托110平台发布指挥调度指令;对属于其它部门职责范围内且需要其它职能部门牵头处置的突发事件,依托24365市民生活服务平台发布指挥调度指令。平台分流对接,有效分流非警情。110报警平台与24365市民生活服务平台加强协作沟通,确保公安接收的非警务类警情与政府接收的警务类情况,在双方系统间相互流转,无缝对接,高效处置。同步规范了24365市民生活服务平台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办件工作流程,有序分流处置非警务类警情。7月以来,通过110自动分流转接至24365平台的非警情85起,联动相关单位处置121次;通过电话告知当事人的方式分流非警情400余起,联动相关单位处置500余次,确保了分流警情无回流且得到快捷有效处置。
考核,破解“落实难”。“以前我也知道有些事警察不好管,但我不找警察,又不知道该找哪个”市民张先生如是说“现在好了,‘娃娃’各自‘家长’抱,没了推诿,解决事情真方便”。明确分流处置流程,提升群众诉求处置效率和水平。24365市民生活服务中心对非警务报警和非紧急求助事项,按照“统一受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过错问责”和“首接负责制”的处置原则,形成“受理、交办、处置、反馈、回访、评价考核”的工作流程予以受理处置,并制定具体的《诉求承办责任分解表》,确保有效联动职能部门,群众诉求得到高效处置。110报警平台对非警务报警,通过当场答复或告知性处理,或直接推送至24365市民服务中心处置、或受理派警的同时推送至24365市民服务中心处置的分流处置方法进行规范有序处置。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推动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县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应急值守制度、联合响应制度、督导考核、培训演练等制度,各联动单位建立全时值守、限时办结、协调联动、回访反馈等制度,对职能范围内的群众求助事项和紧急事项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置; 24365市民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健全限时办结制、满意度测评机制、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等,对联动单位的处置过程实行全程跟踪督导。建立跟踪考核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处置到位。县应急指挥中心制定了《应急工作考核办法》,按照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应急指挥中心对各应急成员单位进行督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以1分的目标分值纳入县目督办对各应急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同时,24365平台制定了具体的《办理工作考核办法》,并以2分的目标分值纳入县目督办对参与联动的政府部门及政府代管部门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县级目标度年考核,确保其下达的各类联动指令处置到位,群众满意。
“分流为‘警情’找准了‘婆家’,有利于精准处置”该局党委委员、指挥中心主任赵晟告诉笔者,今年以来,南部县公安局将110接处警社会联动机制建设作为公安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创新推动落实,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加挂全县应急指挥中心牌子,建立了政府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110非警务报警与南部县24365市民生活服务中心分流对接。110非警情分流以来,110接处警量由月均9000余件下降到月均7000余件,环比下降22%;其中有效警情由月均850件下降到月均700件,环比下降约18%,全县110接处警量明显下降,有效减轻了基层所队的接处警负担。十九大安保期间,应急指挥中心联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视频调度指挥,有效稳控了全县参与非访集访人员,成功消除了群体性事件苗头16起,全县未发生一起不稳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