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四川法治报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来到了阆中市,炎炎夏日难耐,但是到了风水宝地阆中,个个精神振奋。
天宫镇五龙村:
该村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辖农业人口1598人,其中贫困人口155人,是省政协联系的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省市部门的倾情帮扶下,该村积极探索实践,率先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脱贫增收道路,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五龙村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全村近一半人吃上了旅游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五龙田园旅游小镇已建成的民宿、玻璃房、彩色骑游道、特色农家乐、农业产业园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并整合村内的河流、山地、田园,建设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游乐空间,打造游客梦想中的山水田园。共有蔬菜大棚产业园简介,农耕文化体验馆两个核心区域。

蔬菜大棚产业园是引进岳池益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总投资约700万元,占地26亩,主要种植香瓜、蕃茄、秋葵等市场畅销蔬菜。采用目前全国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发展有机蔬菜,品质较优,市场前景可观。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方面,土地流转资金每年每亩500元;可解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100人左右;产业发展财政补助资金实行股权量化分红,贫困户每年人均1000元;四是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并辐射村内群众发展庭院蔬菜,实行统一销售。同时,该园将打造观光农业,体验蔬菜采摘,助推五龙村乡村旅游发展。
农耕文化体验馆总用地面积6531平方米,占地面积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出的作品有5000多件。体验馆呈圆形建设,是秉承易经太极原理,以圜象天,内呈三垣;内垣六柱喻六龙御天,展示天道周普,刚健环流的自然规律;中垣十二柱喻黄道十二宫,展示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的年岁变化规律;外垣二十四柱喻天地二十四气,展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中华农耕智慧。

飞凤镇桥亭村:
飞凤镇桥亭村处于镇北大门,与裕华镇、治平乡接界,全村1654人,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距离阆中市区仅13公里。该村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盛产枇杷。生态环境优美,多百岁老人,有“枇杷之乡”、“长寿之乡”的美誉。充分运用区位优势和生态产业优势发展 “特色旅游乡村”,打造特色民宿院落和36座“红房子”小木屋,可接纳200余人游客住宿,同时让游客观赏生态农业,参与生态种植、民事体验,感受庄园式的田园生活。保护性维修典型川西民宿“火烧房”,成为集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庭院采摘、农家厨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民宿度假区。

森海生态度假小镇:休闲的好去处
该小镇占地面积800余亩,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致力于打造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精品民宿、园艺展示、婚纱拍摄、户外拓展等于一体的田园风格度假小镇。主要有游客集散区、多功能玻璃大棚展示区、高端休闲度假区、景观苗圃展示区、拓展团建区等五大功能分区,其中多功能玻璃大棚和婚庆草坪区可提供婚纱拍摄、户外拓展、团建、儿童游乐、青少年培训等活动,生态苗圃区建成后将栽植各类苗木300余亩、约10万株左右。小镇内有装配式结构度假屋92套,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50位游客入住。
文化创意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春节、灯笼都是中国最大的特色文化元素,精心策划建设了全球最大“灯笼型”剧场,高约35米,最大直径51米,最大内径38米,总建筑面积1152平方米,除了炫酷的演艺大厅外,还可同时容纳500余人观看。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143亩,由原丝绸两厂、师训中心、笔向街和白花庵街组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丝绸文化创意设计及展示,国际国内服装作品设计发布,艺术中心,休闲院落,主题酒店,培训及会展中心等。
地质矿物博览馆:新的
阆中地质矿物博览馆是宝粹文旅公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的一个 5000 ㎡矿晶美学展馆和科普研学基地。藏品近1000余件,其中国际顶级的矿晶宝石数余件。是一个关于矿物晶体宝石的美学展览馆,一个地质科普、自然科学的研学基地,一个多媒体互动的多功能数字科技馆,一个传承阆中千年民俗文化的艺术中心颠覆传统展馆静态参观体验,弥补阆中古城旅游市场空白,树立阆中文化旅游新标杆,是目前四川省规模最大、西南唯一质量最高的矿物展览馆。展出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矿物晶体宝石,有全国第二大的夜明珠、黄玉、琥珀、青金石、沙漠玫瑰、辉锑矿晶簇、方解石晶簇、自然金等矿物晶体标本几百种,其中有2 件矿物晶体标本(金云母、黄玉)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馆内精心打造了地质科普业态,矿晶展陈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利于推进地学科普教育。晶宝之城通过展览来自不同地区矿晶宝石的瑰美与无穷魅力,开展科普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观赏到大自然精美的天然艺术品,领略到大自然矿物鬼斧神工。再通过文字展示及导师们的讲解唤启和培养学子们探索地球奥秘、保护自然环境的科学精神、审美和人文素养。
阆中游客接待中心:党建示范点
按照“小阵地、微党建”理念,在古城景区内实施“红色驿站”特色党建项目,将一批古城客栈打造成“红色驿站”。截止目前,已打造出本源堂、花间堂、侯家大院等8处“红色驿站”,成为古城街巷中“灵活的阵地”。通过打造“红色驿站”,为各院落党组织就近提供了活动阵地,实现了景区与辖区“结对共建”。驿站建设坚持“风格融合、一站一景”原则,利用客栈接待空间内的一处适当区域,按照“一吧一墙一窗口”的思路打造学习、互动、服务“三大平台”。总驿站定期联系相关单位党组织到各驿站与相应社区党支部同过主题党日,让红色驿站“活”起来。(四川法治报记者敬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