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大爷,身体还好吧!”“最近腿脚还疼不?”“药还是要按时吃哦,保重身体。”……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西充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严春林把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奖章送到杨克宪家中,给老人佩戴在胸前。杨克宪老人早已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我没有什么丰功伟绩,那些为了祖国、为了朝鲜胜利而流血甚至付出生命的战友们,他们才该被铭记……”
据了解,杨克宪1950年参军,1951年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3年凯旋归国,1970年转业回到西充。1978年筹建西充县纪委时,他是筹备组成员之一,直到1992年退休,杨克宪都奋战在纪检战线上。

现年88岁的杨克宪,1932年出生在西充县凤鸣镇迦释院村。他在家中排行第九,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家里有3个哥哥先后被“拉壮丁”,牺牲在战场上,还有2个哥哥未到成年就夭折了,父母从小对杨克宪疼爱有加,怕再被“拉壮丁”,13岁就让他到成都学习织绸。他还干过“跑堂”,卖过蔬菜和糖果香烟……由于经济萧条,18岁那年他回到了西充老家。有一天,父亲听说城里在招兵,便瞒着杨克宪的母亲,借“赶场”之名带杨克宪进城,送他报名参军。杨克宪被警卫营七连选中,成为了一名军人。
“那个时候人年轻,听说要打仗保家卫国,心里热血澎湃。”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杨克宪神情自豪。他和战友们从西充步行7天来到广元,大家一路有说有笑,特别开心。从广元乘汽车到宝鸡,从宝鸡坐火车到河北再到中朝边界。“战友们纷纷主动写下血书,志愿加入抗美援朝队伍,出国作战。”杨克宪说,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没有一个害怕、退缩的。
1951年12月,他们跨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走进朝鲜,就进入了战斗状态,他被编在181师53团3营9连,被任命为班长。
“我们的任务就是配合主力部队夺回461.9高地,并守住461.9高地。”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杨克宪几度哽咽,“我们营是佯攻部队,战斗非常惨烈,死伤了很多战士。”
据杨克宪回忆,部队就驻扎在461.9高地对面,白天在躲避敌军视线的同时,在山间挖防空洞。晚上,等到敌人回营休息时才展开侦察行动。驻地与461.9高地之间隔着一条宽60余米的大河,要想夺下该高地,部队就必须下到山脚,度过大河,再从对岸山脚下往上攻打。
上级命令晚上渡河攻打461.9高地。当天晚上,他所在的先遣部队开始渡河侦察,选准最佳渡河位置。“眼看着两个战士,在河中摸索前行,走着走着就被河水冲走了。”杨克宪说,他和其他几个战士向上游继续寻找合适的渡河位置。
开始渡河,大家手拉手,从河中悄悄地摸到461.9高地的山脚下。杨克宪个子不高,河水淹到了下巴。河水冰冷刺骨,战士们过河后手脚几乎麻木,个个身上都冒着水气。凌晨3点,他们向睡梦中的敌人发起进攻。
“敌人居高临下,要拿下高地,困难可想而知。在敌人的封锁线上,一批又一批战友倒下,我们毫不退缩,前赴后继。”杨克宪眼里噙满泪水,他所在的加强连有四个班,已经有三个班长牺牲了,“连长,让我去,让我去炸掉碉堡。”他向连长恳求道。
就在这时,一颗炮弹在杨克宪身旁炸开,他只觉颈部一阵灼热,有战友被炸飞。心想:完了,高地还没有夺下,自己就牺牲了。一个踉跄,滚落在战壕里,用手摸了摸颈部,没有流血,他没有中弹,再一检查,原来炮弹碎片挨着颈部将衣领打飞了。敌人机枪扫射出的子弹从头顶、耳边“嗖嗖嗖”地飞过。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杨克宪从战壕里爬起来,再次请求去炸掉敌人的碉堡。这时天已蒙蒙亮,突然,敌人火力停了,正当战士们觉得有些诧异时,收到指挥部的电话:“感谢你们的佯攻,成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我军主攻部队从后方攻下了461.9高地。”战士们冲上高地歼灭和俘虏了负隅顽抗的敌人,占领了461.9高地。杨克宪说:“在战场上大家都没有考虑个人生死,心里只想着战胜敌人。”夺下461.9高地后,战友们没有休息,重新布置好战场,修补工事,准备随时迎接敌人的反攻。
又一个晚上,杨克宪带着侦察班的战友,沿着战壕查看情况,天黑看不清路,没有想到误入敌军阵地,撞上了敌方哨兵的枪口,危在旦夕。
“看到黑洞洞的枪口,还没有等对方反应过来,一梭子弹就消灭了敌人的哨兵。”回想起那次侦察,杨克宪现在都有些后怕。当时敌军哨兵没有看清来者是敌是友,正准备询问时,就被杨克宪的侦察班干掉了。在返回途中,他们被敌军追击,子弹打中了他的小腿,鲜血直流。“哪里顾得上包扎,随手抓一把白雪敷上,继续往回跑。回到阵地包扎时才发现小腿上掉了一块肉,所幸没有打断小腿骨……
回忆起朝鲜战场上的每一个战斗场面、点点滴滴,杨克宪心里五味杂陈,有战斗胜利的喜悦,有对牺牲战友的怀念。他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我的荣幸。那些在战场上牺牲了的战友才是最可亲最可爱的人。”
转业回到地方的杨克宪对组织没有要求,服从安排。从1978年筹建西充县纪委直到退休,他一直战斗在纪检战线上,1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杨克宪不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一名老兵,也是西充纪检战线上的优秀“战士”。(通讯员刘成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