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法治研究网!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一线传真 | 社会与法 | 最新法规 | 领导访谈 | 理论调研 | 公安 | 法院 | 检察 | 教育 | 卫生 | 国土
最新资讯 | 大案要案 | 案例评析 | 深度追踪 | 专题展示 | 司法 | 监狱 | 交警 | 税务 | 水电 | 乡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法治为盾护古城
时间:2022-11-30 21:56:57  来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近年来,阆中古城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手段,突出法治权威,使古貌古韵得以传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全省2022文旅大会暨旅游投资大会期间精彩亮相,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高位立法,建起法治紧箍咒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全省上下把立法保护放在第一位,让古城始终完好的保存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

  围绕保护立条例。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阆中古城在城市发展中的改造、损毁乃至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7月专门出台制定了四川省第一部为保护城市古建筑群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阆中古城成为全国最早的专门立法保护的古城之一;2019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又对《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阆中古城保护的过程和细节,并将每年7月30日定为“阆中古城保护日”,增强古城保护的操作性和严肃性。

  围绕条例抓细则。南充和阆中两级市委市政府、人大常委会认真领会《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对古城维修规范、保护规划、保护名录等重点领域的特别授权,制定了《阆中市<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阆中市政府和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陆续出台了《阆中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阆中古城维修规范》《阆中古城装饰装修管理办法》《阆中古城保护名录管理办法》等多部政策,深化细化古城保护操作方案。

  围绕细则强配套。为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在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后,结合古城实际及《条例》细则,阆中市各职能部门陆续推出《阆中古城商业业态总体分区布局规划》《阆中古城核心区消防安全保障方案》《阆中古城保护公约》等指导性文件,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等,不断夯实古城保护的细则保障,实现“一部法律保护一座古城”。

  高压执法,彰显法治权威性

  始终遵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依法履职,筑牢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建立机构抓保护。成立保护机构。根据古城保护的需要和《条例》规定,2018年5月,南充市委编委增设南充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处级行政机构“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专门负责阆中古城保护利用开发及日常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职责。古管局成立后,严格按照《条例》规定遵循“尊重历史、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细则,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完善治理体系。阆中古城的管理由阆中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古管局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属地街道具体执行,人大、政协加强监督,构建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治理体系。

  强化保障抓执行。持续推进依法决策。根据《条例》建立“阆中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会长郭旃、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丹青等3位同志为顾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杜晓帆等15位同志为委员,组建高水平的古城保护“智囊团”,定期开展古城保护、项目实施的论证、决策、咨询。持续完善执法机制。从综执、市监、公安等部门抽调42人入驻阆中古城景区,实行周三联合办公制度,参加古城景区日常巡查、综合执法、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持续强化高压执法。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房屋修缮、装修过程中影响古城风貌的现象,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两年来,重拳出击整治反面典型,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典型案件62件、违规违法行为200余起,达到了“重处一件、威慑一片”的效果。

  聚焦普法抓宣传。知法是守法之前提,普法为执法之基础。紧盯领导干部,将《条例》列入阆中市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政协常委会以及古管局党工委会会前学法必学内容,切实增强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法保护古城意识。紧盯责任部门,与南充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开展“法耀古城、典亮文明”《民法典》宣传活动,联合阆中法院创新建立古城巡回法庭,在全市开展古城保护经典案例现场解析,进一步深化了部门之间法治工作的交流互动。紧盯关键环节,引导全市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中,将宪法、民法典、古城保护条例的宣传相结合,接续举办“7·30古城保护日”主题宣传,深入实施《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进万家等“六进”活动,营造人人都是古城“保护者、参与者、监督者”的良好氛围。

  高效用法,做好法治守护人

  依法治理全面推进,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古城形态、文态、业态、生态得到全面发展和传承。

  形态保护更美。《条例》的贯彻落实,让这座千年古城愈发生机勃勃。格局风貌保存完整。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近2平方公里,90余条大小街道完整保存,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200余个特色古院落保留完好,专家赞美“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被称为“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破旧街巷传承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将干稻谷草、麻筋等十几种材料加入泥巴等一系列川北民居建筑传统工艺,对学道街垮塌的土墙等一批老建筑、老街巷进行恢复,使用的一砖一瓦也都是真正的老旧材料,第一时间保全了群众记忆中的“古城样子”。街巷节点提质升级。保留了古城中从唐宋到民国乃至上个世纪特殊时期的建筑元素,见缝插针的布置绿化,让古城的每一条街道都是一道风景。

  文态挖掘更深。挖掘文化特色,创造性地发掘春节文化、红色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搜集、整理制定《太初历》的阆中人落下闳的历史资料,喊响了“春节发源地”文化品牌;打造提升秦家大院——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生动展示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歌舞——《亮花鞋》亮相春晚。拓展文化品牌,“古蜀道”进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千年古城”联合“千年古道”,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川北道署景区,通过匾额、对联、石碑等充分展示廉政文化,被四川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联合授予“省级廉洁文化基地”。整理文化资料,编辑出版了《阆中文史资料选》、《悦读阆中》等系列书刊,让更多的人走进阆中、读懂阆中、传播阆中。

  业态调整更新。引导商业业态不断优化,出台了《阆中古城核心区商业业态规划》,让更多的精品店铺和新场景、新体验式业态在古城中积聚、展现。引导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强力推动“对标对表提升”“微笑点亮古城”“古风古韵穿越”旅游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全民阅读活动,得到央视媒体的传播和肯定。引导夜游经济不断发展,大力发展以“韵、味、风、情”为主题的四大板块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让人们在夜晚也能感受到阆中古城的明清风韵和文化魅力。2021年,阆中古城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生态品味更高。好环境成就大事业,严管理成就高品味。在古城大力开展诚信商家评比活动,坚持诚信服务,建立诚信受益,失信惩诫的机制,在古城形成了“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商业风气,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更加凸显;与人大、政协、法院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在古城中适时开展“交互式普法”、“事件协商”和“巡回法庭”等方式,培养“法律明白人”,营造了古城良好的法治氛围,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依法保护让千年古城迎来新蝶变,散发新活力。如今,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正致力于推动阆中古城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为南充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作出更大贡献!(作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

 
四川法治研究网:版权所有
投稿QQ:747362402 写作交流群:251300042 商务合作:028-85273695
部分转载于网络,信息作为参考。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