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牛角沟村,因山沟形似牛角而得名。1929年,一面红色旗帜在这里升起,川军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带领全旅4000余官兵,在牛角沟村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旗帜,建立西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
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在这里汇聚成一股红色革命精神,为当地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牛角沟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起源地。

革命老区是党的根之所系,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走好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让革命老区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意义重大。
2022年8月25日,蓬溪县吹响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牛角沟精品示范村建设的“冲锋号角”。这是牛角沟村的第三次改造提升,百日攻坚、立军令状、挂作战图,蓬溪县以精品示范村项目为抓手,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全面建强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改善乡村面貌,推进美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百姓幸福生活水平。
从昔日偏远小山村,到现在具有深厚革命底蕴的四川红军第一村,牛角沟村深挖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整合红色资源,以“四川红军第一村”为核心景点,推出红色精品旅游路线,是蓬溪以“文旅融合知名县”建设为目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传承创新
精品旅游路线上闪耀的“红星”
牛角沟村生态本地资源优渥,拥有“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生命共同体。90多年前,旷继勋牛角沟起义的事迹是当地代代相传的红色革命故事,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红色资源,沉淀出绚丽光彩的红色文化。
瑰宝般的历史文化根植于牛角沟“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今的牛角沟村俨然成为蓬溪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以红色资源优势激发旅游潜力,以旅游产业反哺农业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牛角沟村第三次改造提升行动,如何在原有建设基础上,整合资源,让红色文化更加“明显”,擦亮“四川红军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如何在项目打造过程中,完美实现文化为乡村赋能,产业让乡村振兴?
去年5月5日,市委书记李江蹲点调研牛角沟村,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专题会上,李江为牛角沟破题发展擎画出按照“红星照耀、追梦前行”“红色馆藏、精彩回放”“红心向党、砥砺奋进”三大组团思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革命之红、自然之红、民俗之红推动牛角沟精品示范村建设,涵养“四川红军第一村”的独特气质。

改造提升,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更不是无厘头的“粉黛装饰”,而是片区整体规划、资源整备开发、项目整合推进的“连笔描绘”。
与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不同,在此次打造中,蓬溪以牛角沟村“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生态本底巧妙串联,为其勾画出一幅专属乡村的精致、优美、小巧“画卷”,有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之色,让前来观赏的游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邻里乡亲、鸡犬相闻的和谐乡风,将大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让此处多了一丝闲适、静谧。瓜果蔬菜多彩的颜色在平旷的土地上点缀出磅礴的大地景观、现代农业技术规划出蓝莓采摘园等农业产业,让牛角沟村变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乐园。

如今,牛角沟村“三大组团”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画卷”正徐徐展开,不失为游客欣然前往之地。
红星闪耀
让红色文化资源“亮起来”
走进牛角沟村,这个昔日偏远落后的村子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挖旷继勋蓬溪牛角沟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讲好革命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旅资产创新转化,乡村旅游是牛角沟村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
在第三次改造提升中,如何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星火”汇聚成炬?
“我们坚持高水平规划,科学有机的布局,让游客目之所及更加明显的看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蓬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祎说道,改造提升,其目的在于把“小主题”做成“大文章”,彰显革命时代的多重意义;是整合零散的景点有机整合,赋予当地独特的文化属性。

从景区门户提升,到沿线载重象征着“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精神的红梅,营造出红色文化随处可见的浓烈氛围感;在以山崖为“卷轴”打造的大地丰碑上,红旗迎风飘扬、革命先辈冲锋在前,寓意着四川红军起义从这里出发,强烈的红色文化仪式感,为游客打造了一个红色打卡节点。
旷继勋蓬溪起义纪念馆广场上,不时传来的冲锋号声,仿佛打开了时光甬道,将整个所有游客带入历史的长河——1929年,川军旅长、中共秘密党员旷继勋带领4000余名官兵,在牛角沟村竖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军”的旗帜,馆内藏品也在绘声绘色地向前来观赏的游客生动讲述当年的峥嵘岁月。

通过理顺游览线路,指挥部旧址、藏兵崖、红军步道、大地画卷联轴串线,再现红军生活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我们将通过举办纪念活动、沉浸式演绎等方式,增加红色旅游阵地内涵,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让游客所到之处皆为红色景点,所观之处皆为红色文化,所听之事皆为红色精神。”蓬溪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红色馆藏
让革命时代记忆“活起来”
红色文化为牛角沟村的乡村旅游赋予了独特魅力,而牛角沟村的数万件红色文物展品,让牛角沟村红色旅游主题更加凸显、文旅业态更加丰富,也让村庄的“红色”底色更加明亮。
与传统“高大上”的博物馆不同,牛角沟村的百年党史馆、民间收藏馆等展馆以川西民居为原型进行修建,更显“内秀”特点,更加突出扎根人民的历史主题,与钟灵毓秀的牛角沟山水融为一体,共同向游客讲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是大家深刻认识革命年代伟大意义的“教科书”。
本次提升改造中,蓬溪在“让文物讲述历史”下足功夫。除了以本土文化为底,精心设计展馆外观外,三大组团之一的“红色馆藏、精彩回放”以红色研学、寓教于乐、书画体验为设计思路,用红色文物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唱响红色品牌。

红色馆藏之中,毛主席像章和语录牌是其代表之一,“中流砥柱 毛主席像章大型粘贴画”是由2000枚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牌制作而成的6幅画,以历史时间线为脉络,分为韶山、红船、井冈山、遵义会议、延安、北京六个板块,讲述中国革命的历史故事,是红色收藏家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特别制作,在全国红色藏品展陈馆中,有此类粘贴画的仅只手指数,足见珍贵。

丝织画《良宵》,是根据我国著名油画家刘宇一先生的传世画作《良宵》1比1绣制而成,再现建国一周年的中秋之夜,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与首都各界人士在中南海怀仁堂欢聚一堂、共度良宵的美好时刻。画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色彩绚丽,做工精美,当是画中珍品。
票证年代起于1955年,随着国家富强、物资富足,于1993年彻底结束。对于出生在物质短缺的五十年代的人而言,票证就是“命根子”。展馆内数千张票证有粮票、肉票、油票、布票、蜂窝煤票等,涵盖人们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全国通用的,也有省市县通用的。小小一张票证承载的是中国人的一段特殊时代记忆,是记录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物是百年党史的见证,承载着前辈们无私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家国情怀,是新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在牛角沟村,数万件红色馆藏在新时代下将发挥它们滋养初心、教导引领的历史作用,成为传播红色文化、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力量源泉。
红心向党
让革命老区人民“富起来”
2019年“四川红军第一村”被纳入四川省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线路,获得“四川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四川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遂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张名片。
随着近年来改造提升行动的不断推进,景区的故事性、活力度和公众参与度有所欠缺问题逐渐浮现。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破题之举。根据规划,牛角沟村与相邻的观音沟、广安沟、蓝莓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形成天然的三沟联动格局,打造“一路一核三沟两园”规划结构,重塑旅游新格局。
大地为幕,文化演绎。牛角沟村根据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红色年代的追忆需求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更满足现代人的形式,针对休闲、研学会务、亲子等客群,设计产品与体验,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消费业态+度假休憩等产品打造最美乡村振兴项目。
“在打造过程中,我们坚持全方位布局、全域性谋划,因地制宜打造配套服务项目,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做精品。”蓬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祎介绍到,经过深入分析及研究后,在景区内打造修建精品民宿群落、红船民宿、水上乐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特色项目。

同时,结合现有水塘提升打造浪漫风情的荷塘水岸景色,与川中风情民俗体验街、休闲游园、林间茶室等体验感十足的项目相间而立,科学布局,丰富景区体验业态,集聚人流,激发商业活力,实现景区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为一体的全链条运行模式,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旗舰店”。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发展之路上,牛角沟村以实干铿锵前行,以文化奏响精神富有的时代强音,以旅游构建起前景广阔的产业路径。农文旅相融并进,形成全新的农村产业融合体系,快速衍生和创造多种多样的新产业、新业态。今日之牛角沟村,俨然成为蓬溪加快建成文旅融合知名县、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样板的重要支撑点。
(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