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扎根在民众之中茁壮成长的信仰。
红色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诞生于人民之中蓬勃发展的力量。
这种文化、精神,于历史长河之中慢慢沉淀,不单是为了诉说过去,更是为了迎接未来。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高级将领旷继勋率部在牛角沟村起义,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大旗,建立西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自此蓬溪涌现出大批革命先辈和先烈,他们的英勇事迹似天上繁星,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牛角沟村在乱世中存留至今,似青豆之灯,闪烁不息。无数红军于此以己躯开天辟地,如暗夜明珠,光辉印刻来路。
如今,牛角沟村以红色为底色,依托蓬溪起义遗址,打造“中国红军第一村”。扎根牛角沟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录红军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赓续红色血脉
续写时代华章
红色,是国旗党旗的颜色,代表了对于党的坚定信仰对于国家的绝对忠诚,勉励中华儿女继承先辈志向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象征着满腔热血,奋勇担当,以热血赴使命,用行动践诺言。

红色,象征着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既是“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举旗地,也是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起源处,是一片闪耀理想光芒的热土,是一方红色资源富集的土地。如今,一幅充满生机的新画卷正在牛角沟村磅礴展开。
“‘中国红军第一村’,要借鉴各处成功经验,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引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缅怀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市委书记李江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专题会上指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解决目前需要攻克的诸多难题。
近一年来,牛角沟村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及省市文旅发展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养心文旅名城”思路,按照“红星照耀”“红色馆藏”“红心向党”三大组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革命之红味、五不之廉味、民俗之风味为载体,以红色基因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以一条条红色血脉,延续着近百年来红军精神的坚定颂歌。

走进牛角沟村,红军广场上,不时传来冲锋号角声,川军旅长、中共秘密党员旷继勋带领4000余名官兵,在牛角沟村竖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旗帜的场景好似历历在目。每当清风拂过山岗,我们便能看到那抹悠悠红旗,正傲然天地,迎接着,属于它的,锦绣山河。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
感悟红色精神,要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百年党史馆、民间收藏馆、红色书画馆的建设,再现红军生活场景,使人们得以与红军展开世纪对话。做到了让“历史”说话,让“史实”发言。
这种红色激励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奋斗拼搏,看向牛角沟村建设之路步步走来,步步花开。
筑梦灯火万家
推进乡村建设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而应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牛角沟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断演绎着脱贫攻坚的精彩传奇。

从昔日偏远的小山村,通过不断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以红色旅游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现在具有深厚革命底蕴的四川红军第一村,不仅实现了红色景区红起来、火起来,更实现了景区内的村民富起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古人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今,这一自然风光成为牛角沟村吸引游客的一大“卖点”。
“红星绿洲”,葱蔚洇润,湖心岛里仿佛藏着凝结红军精神的秘密。九十余年的熏陶,感染这里的一草一木。漫步于水中栈道,紧靠农耕种植基地,这里一半是诗意,一半是烟火。与红军广场隔湖相望,细数牛角沟村的数次变迁,感受红军在此起义时的决绝之心。
一个乡村的浪漫,或许就在于用浪漫的方式生活,对生活的每一餐都不放过。红军食堂是牛角沟村独特的名片,在粗茶淡饭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此外,川中风情民俗体验街给予游客更多选择,其中,小吃街招引遂宁、蓬溪两地的风味特色小吃,还原纯粹本真的童年滋味。
村民的生活因此而富裕起来,宽阔的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不再担心就业、收入问题,唤醒了牛角沟村的新活力。“村里积极协调蓬溪县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介绍村民在公司务工,目前村里有80余人在公司务工,人均增收2万余元。”牛角沟村村支书王勇介绍,村民成为“中国红军第一村”项目的股东,按股分红,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是走出乡村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干部,抑或是勤劳一生的本地农民,无一例外地投身于牛角沟村的建设之中。为了深度还原革命场景,让历史复活,村民们主动捐出家里的镰刀、蓑衣等老物件,营造出“苏维埃时代”的红色氛围。得益于数辈人的坚守,数十年如一日的为家乡、为人民筑起理想家园,将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戴学锋对此评价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忘初心,红军的初心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在红军发迹和走过的地方一直是与贫困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红色旅游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旅游业让当地人民受益。蓬溪县的做法让百姓成为发展的主体,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这就是红军的初心。”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通过打造宜居环境、净化乡风民风、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塑造乡村美景、铸就乡村灵魂、促进乡村发展,使乡村重回五柳先生笔下的田园风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角沟村能用善治的春色,去开启振兴农村的四季。
红色芳华待灼
注入创新“活水”
一方沃土,一座红村,
箪食所至,皆是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文以载道,文以铸魂,牛角沟村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根”,但红色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创新中传承,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以旷继勋在牛角沟村起义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创作出的红色情景剧《红飘带》《推磨尜》正在上映,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民间艺术为牵引,让艺术走下神坛,拉进人民群众与红军的距离,点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明灯”。

红色文化在牛角沟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村民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心中的红军精神,起义丰碑、红军步道、红军广场……寓教于游、寓游于教,让当地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文化产品。
难能可贵的是,“红廉”廉洁文化的挖掘,再现了旷继勋部队军纪严明、军官清廉、群众拥护,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红军早期军队纪律建设、党员军官廉洁文化的样本。
在牛角沟村,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每一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展陈红色记忆,记住红色征程,汲取红色力量。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我们将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也将满怀信心、勇毅前行。

九十余年岁月长河,已是过往;一百二十余万平方米,皆是希望。
穿红军装、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听红军故事,行程已过万里,我们不忘初心。红色火苗于牛角沟村燃烧,红色音符在这片绿色土地上跳跃,奏响了一首迈向新征程的乡村振兴奋进曲。
以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铿锵前行。牛角沟村的改革发展仍在路上,灯盏通明,新朝又一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让农文旅在互融中共荣,实现“红”与“富”的完美结合,促成“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郑威 图片来源:蓬溪在线、林敏、黑哥、杨中元、蓝色加勒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