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台风“杜苏芮”和强降雨影响,遂宁安居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大部分乡镇(街道)不同程度的受灾,农业、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住房等损毁严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汛形势,遂宁安居把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分级分区充实各类应急物资,加强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不断夯实自然灾害防治基础,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落实灾害信息“人员数”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7·26”强降雨期间,接遂宁市气象台先后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经遂宁市安居区防指办会商研判及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同时,启动层层叫应机制,充分利用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应急广播、短信等多种方式,发送预警信息3000余条,将预警信息和防范提示传达到村、到户、到人、到企业。
撤乡并镇以来,该区各镇(街道)、村干部变动较大,为进一步畅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接收渠道,该区应急局积极与遂宁市气象局对接,建立全区级领导、各级各部门、学校、重点医院、重要企业等预警信息发布对象数据库,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气象灾害预警等重要信息,以便提前开展应对工作。
与此同时,及时收集更新各部门及乡镇的灾害信息员349人的联络方式,并建立台账;充实各镇(街道)应急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对全区26处地灾隐患点制定专项避灾措施和方案,落实专门监测人员、配备专业设备监测地灾演变情况;组织18个镇(街)参加遂宁市气象防灾及山洪灾害防御专题培训,做好气象“第一道防线”工作。
今年以来,该区全面开展防灾检查,对全区水库、堤防、山洪灾害危险区和在建涉水项目分层次、有针对地开展防汛减灾全面检查7轮,排查共发现问题111个,已完成整改104个,其余7个正在整改中。
掌握自然灾害“风险数”
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按照国家、省、市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部署,安居区正式启动实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国家有部署,地方抓落实。该区应急局第一时间印发《关于开展安居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迅速成立普查工作专班,抽取专人,定人定岗,动员普查总人数116人。
加强灾害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在本次风险普查的过程中,该区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活动,制作各类问卷、宣传海报、条幅及影像制品10000余件,进一步强化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经过区级自检审核,市级抽样核查,该区完成了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部门调查3大类5个中类22个小类的全部调查任务,一共录入2388条数据,其中:承灾体214条,减灾能力1462条(家庭减灾1110条),历史灾害712条,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开展我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了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遂宁市安居区应急局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主要负责人说。
抓实避难场所“建管数”
增强抵御灾害事故能力
2023年7月26日到7月27日,遂宁安居普降大雨,累计雨量达72.7mm,最大雨量在东禅镇,累计雨量达113.6mm。全区大部分镇(街道)不同程度的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85.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59.00万元;基础设施损失570.5万元;房屋及家庭财产损失45万元;其他损失11万元)。
灾情就是命令,该区应急局第一时间启动预案、集结队伍,紧盯工作关键和重点环节,提前避险转移264人,所有转移人员已妥善安置在各类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应对灾害、事故,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该区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按照避灾安置场所建管要求,对全区所有避灾安置场所开展自查自纠,加强1个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18个镇级应急物资储备站(点)应急物资储备,储备各类应急物资1.6万件(套),高标准完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2个(西眉镇石圣社区、拦江镇吉祥社区),更新完善应急避难场所10处,面积达153050平方米,面积可容纳人员7万余人,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